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进入2023年后,中国创投和私募股权市场挑战持续。
“现在行业都挺苦的,很多人只是不愿意承认。”5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2023中国投资年会”期间,联创资本创始合伙人兼董事长韩宇泽向记者表示。
(相关资料图)
当天的主论坛上,多位一线投资人们就实体经济、产业资本、科技投资、退出市场多元化、中国数智化升级等热点话题展开探讨。本报记者在论坛期间的采访中发现,尽管行业挑战重重,一线PE/VC投资人对市场前景仍持积极心态。
“风险投资的从业人员无论多苦,还是最快乐及最幸运的一群人。”作为身处创投一线近20年的投资老兵,北极光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邓锋分享了创投从业人员从事这个行业的苦与乐。在他看来,中国的创业者们勤奋、聪明、坚毅、不怕苦和失败,他们是全球最具企业家精神的一批人,“中国在科技风险投资大有可为,根本原因是有这些人。”
区域深耕策略渐得验证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一些PE/VC机构的区域深耕策略得到验证,加之地方国资和引导基金影响力加大,正有更多投资机构加入到区域深耕的大潮中。
本报近期曾报道元禾原点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深耕实践。截至当前,这家机构已在苏州、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设有区域天使基金,作为“硬核天使”在前述区域长期深耕。
同样在区域深耕方面作出诸多实践的还有毅达资本。该公司自成立开始即提出“既要用研究打开视野,又要用脚步丈量土地”,通过“行业研究+区域深耕”双轮驱动的方式来共同推动投资。
目前,毅达资本不仅在大本营江苏省内已深入到13个地级市和发达区县,还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安徽、福建等多个省市设立了管理公司或驻地团队,长期进行属地化深耕和专业贴身服务。
毅达资本董事长应文禄在近期采访中回忆了团队在各地部署“本地化团队”的初衷,他表示,投资机构往往有一个投资区域半径,对区域产业有足够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挖掘潜藏在水面下的项目。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这类项目往往只有通过长期的属地化深耕,才有机会把握住。记者近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走访中也发现,元禾原点、毅达资本等的区域深耕策略已卓见成效。一位华南当地VC投资人向记者表示,区域深耕策略让PE/VC机构在当地建立了广泛的资源网络,并能更高效的实现政府、产业和资本的联动。
“分布式结构是适应中国当前投硬科技时代最好的布局,仅仅在北京、上海,靠飞行模式很难捕捉和服务好这些项目。”5月17日的“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在演讲中专门提到区域深耕的重要性。他表示,硬科技投资分散在中国广泛的区域中,“很多的二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都有很多隐形冠军,很多‘专精特新’的企业都在那里。”
肖冰介绍,达晨已在二十多个城市设有当地团队和办公室,进行“毛细血管”式的捕捉与投资。从结果上看,近年团队作为第一轮投资也是唯一的投资人投出大批“水下”项目,并已有不少成功上市案例。
PE/VC行业出清持续回望近年人民币基金市场,基金管理人们普遍在募资、投资、退出等多方面遇到挑战。
进入2023年后,根据投中研究院的数据,今年一季度新设基金数量下降近两成。相对于近年整体数据,一季度新设基金数量呈下降趋势,且波动相较往期有所加大。
这样的大背景下,PE/VC行业正在加速出清。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2年末,协会登记的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同比下降3.8%。其中,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14303家,同比下降4.7%。这意味着,私募股权及创投基金管理人数量已经回到2018年的水平。
存量市场化PE/VC机构加速出清的同时,产业背景基金管理人正在大踏步进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将带来私募基金管理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正如一位市场化母基金管理人所言,“人民币的股权投资市场已经翻过一页。”
“行业洗牌也是一种好事情。”在韩宇泽看来,行业出清的本质是一些不适应发展的基金管理人被淘汰或选择主动退出市场,近两年注销的机构数量大于新增,但“现在13200多家机构还是有点偏多,机构平均的管理规模等各方面是很不经济的。”
多位现场嘉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有发言嘉宾直指,“这个世界不需要那么多投资机构,不需要那么多投资人。”
事实上,在行业出清的同时,活跃的市场化PE/VC机构正在纷纷寻求差异化的发展方向。诸多变革方向中,除头部机构设立行业专业基金或在地方设立区域基金,也有投资机构将与政府合作作为主要策略,有投资机构着力引入产业出资方并构建细分产业生态。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作为主办方代表,投中信息首席执行官杨晓磊在发言中表示,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人们仍相信中国市场、相信投资人推动市场继续向前。
上一篇:瓢虫网_关于瓢虫网介绍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造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